绿色建筑在亚洲渐成主流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迅猛******
中新网2月2日电 题:绿色建筑在亚洲渐成主流 中国绿色建筑发展迅猛
中新财经记者 闫晓虹
最新研究报告显示,绿色建筑在亚洲逐渐成为主流。中国绿色建筑起步相对较晚,但发展迅猛。
仲量联行2日发布的《可持续发展的价值:亚洲地区绿色资产溢价的有力佐证》报告显示,对能源成本、可持续发展和脱碳目标的追求已成为企业租户对绿色楼宇租赁需求增加的主要驱动力,目前亚洲绿色楼宇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越来越多的企业愿意付出更多的租赁溢价以达成其可持续发展目标。
本次报告调研了亚洲14个主要城市的3089座甲级办公楼,以评估相关区域及市场内获得或未获得绿色资质的资产表现。研究发现,自2016年开始,获得绿色认证的甲级办公楼比例稳步上升,从12%攀升至42%;截至2022年第三季度,亚太区城市平均绿色认证甲级办公楼存量达42%,其中,新加坡的表现最为亮眼,绿色建筑认证比例高达90%;在调研覆盖的中国城市中,上海以甲级办公楼存量44%获得LEED(能源与环境设计先锋)认证位居第一,北京紧随其后为41%,广州为34%。
报告称,自2005年首个中国建筑获得LEED金级认证以来,绿色建筑数量在国内呈现指数式增长。此外,中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设立了明确的目标:到2025年,中国城镇新建建筑将全面执行绿色建筑标准,星级绿色建筑占比将达30%以上。办公楼作为中国城镇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承载商业活动的主要空间,是达成这一目标的关键
此外,报告显示,在亚洲,现有的通过绿色认证的甲级办公楼存量中有75%是在2015年《巴黎气候协定》通过后新增的,且非绿色认证办公楼数量同样年年攀升;反观需求端,近年来,企业对不动产组合绿色认证占比提升的需求日益迫切,因此,目前亚洲地区绿色资产市场仍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乘势升级改造可持续的办公空间是关键。(完)
别把“舌尖浪费”当面子******
“新华视点”记者春节前后在上海、山西、广东等多地调查发现,在婚宴、商务宴请、豪华酒店中,“舌尖上的浪费”仍然时有发生。(1月31日新华网)
“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近年来,绿色低碳新风扑面,节约粮食、倡导光盘已成为社会共识。但与此同时,舌尖上的消费逆流时有抬头,宴会更是餐桌浪费“重灾区”,各类餐饮浪费现象仍需警惕。当前,随着疫情防控进入新阶段,各地餐饮业加速复苏,尤须强化节约意识,减少餐饮浪费。
餐饮浪费背后多是“面子问题”,换句话说,可称之为“面子”浪费。结婚摆宴讲究“宁多勿少”,春节家宴被搞成“剩宴”,商务宴请讲排场摆阔气,这些浪费行为背后都是“面子”在作怪。在“好面子”的裹挟下,按量点菜、餐中光盘、余食打包这些好习惯被贴上抠门、不爽利等标签,甚至还有少数人拿浪费当标榜,把大吃大喝、铺张攀比视为有身份、消费档次高的象征。凡此种种,都侵蚀着个人文明修养,消解着社会文明风尚。
于个人,杜绝舌尖上的浪费,关键在把好“人情关”。中国人重情义,逢年过节人情往来必不可少。宴请是情谊的联结,不该成为浪费的温床。我们必须明白,吃饭是肚子的事不是面子的事,剩了多少饭菜不但不能标刻情谊的深度,反会让有节俭意识者感到不适。婚丧嫁娶、朋友聚会、商务活动,适度备餐、点餐,文明、健康用餐,无疑是更好的选择。勤俭节约既是传统美德,也是生活必修课。从现在起,不妨与亲友一道弘扬舌尖新“食”尚,一起“光盘”把文明留下。
于社会,杜绝舌尖上的浪费是道综合题,须合力破解。既要更新观念,大力营造绿色低碳、理性消费的社会风气,让更多人主动养成节俭、适度的餐饮习惯;又要优化经营,向技术要进步、向创新要发展,如企业加强数字化管理,围绕点餐量、剩菜量做好统计分析,集中备料减少损耗、合理调整菜品分量、按需加工提高利用率、探索推广食材资源共享等;还要完善监管,驰而不息纠治餐饮浪费,相关法规执行、监督工作也要细化跟进。
节约精神永不过时。对餐饮浪费说“不”,益当下、利长远,于己于人于社会都大有裨益。多向发力、齐力推进,相信舌尖上的浪费越来越少,舌尖上的文明之花会越开越盛。 (张冬梅)
(文图:赵筱尘 巫邓炎)